電話:15002888818(巫先生) 13882183849(黃女士)
電話:15002888818(巫先生)
13882183849(黃女士)
QQ:11970032
郵箱:11970032@qq.com
地址:成都市新都區大豐鎮甫家1路東段548號
在學術界,生態文明的提法已有一段時間?;旧?,這一概念是相對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言的,按照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劃分。在農業文明時期,引導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哲學是聽天由命。人類沒有力量來對抗大自然的威力,也沒有手段突破各種自然要素形成的對人類生產生活形成的瓶頸,敬畏和順從自然因而成為思想的主流。而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類能夠開發和駕馭大量非生物能源,以技術突破大量自然條件形成的制約。相應,征服自然也成為人類思想的主流。
當然,以征服者的態度對待自然,其嚴重后果人類已經品嘗。生態文明正是據此提出的,對人類文明未來走向的思考。所謂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處理與大自然關系的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再以征服自然為基本思路,而是試圖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生態文明的提法大致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產生和豐滿過程基本同步。
對于生態文明,文明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加以理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我們的黨已經提出了有關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口號和完整構想。但從社會主義文明的整體架構看,尤其是在我國當前面臨著嚴厲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條件下,提出生態文明能夠使社會主義整體文明的內涵更為充實和完整。同時,這四項文明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為引導,能夠保障我國的發展更為健康、更為持久。
在理解生態文明的時候,很容易令人思考它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應該看到,實踐中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的界限已經相當模糊,很多時候它們是一種互相包容的關系。但如果思考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異同,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做到的。
嚴格說起來,環保是是人類過分糟蹋環境之后,才出現的應對學。針對人類面臨的各類環境問題,應用所有學科的知識和技術應對這些挑戰,是環境科學的基本使命。環境學的發展是被問題牽引的,無論我們承認與否,它確實是一種“滅火隊”性質的學科。生態學則不同,其歷史悠久,有自身的核心理論體系。它的基本定義是 “關于家園的學問”。這不僅僅關乎環境污染,還涉及到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甚至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如怎樣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又該怎么對待自己的家園。如果說環境整治是在應對自己造成的麻煩,那么從生態學出發,更適宜于考慮一些更為形而上的問題,更能夠站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高度,反思自己的歷史足跡,研判自己的未來走向。
相比之下,生態視角更為有機和系統,站得高,看得遠。不少生態學大師,為人類理解環境與生態問題的本質提出了令整個世界振聾發聵的論點。如哈丁的“公地的悲劇”,影響了整個世界對環境問題的認識:草原是公有的,而牛羊是私有的,每個牧民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增加牛羊,結果造成草原的崩潰。提出世界公認的可持續發展三原則的戴利也是生態學家。
具體操作上,環保和生態的著眼點也略有不同,但其區別不那么重要了。比如農村化肥污染。從環境保護出發,是用什么技術措施才能遏制污染;從生態立場出發,不只是環保技術,還要考慮是不是搞有機農業,能不能通過植被配置和村落布局的調整,把城市周圍的農村,從污染源變成有利于凈化的生態服務功能區。但環保領域已經汲取了大量生態學知識,區分什么是生態,什么是環保,已經沒有必要。
“生態文明”盡管次正式出現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卻是隨著節約型社會、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一步步走來的。這意味著我們的黨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發展與保護關系的問題上,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把生產、生活、價值觀都囊括其中,要求政府、公眾、企業的行為全方位受到生態文明的指導,為探索中國的前進道路,提供了不一樣的視野。
這樣的理念并不空洞,而是有著實實在在的重要作用。如前面所討論的,在我們的社會主義整體文明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應該是互為滲透和互為導向的。這意味著資源節約必須引導物質文明的成長;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成為精神文明的支柱;環境友好必須成為政治文明的重要動力。